Net仔Net女們,請支持

各位Net仔Net女,Ivan經過一翻掙扎與努力,主要是希望選取一個最簡單易的網址,最終都敲定了Net仔Net女的官方網上棲身地. 當然我仍然會繼續努力,搜羅關於電腦科技的資訊與大家分享.請大家踴躍支持這個網誌. 在網頁內有個留言區,如果有任何電腦資訊的提問或分享,請踴躍留言,或回應文章. 希望這裡能夠成為Net仔Net女的部落,能夠讓大家一同學習,成為網絡的Net人.

文章分類

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

至Net討論區

討論區


網上討論區,又稱為網絡論壇,或簡稱為論壇,討論版等,是近年網絡上十分受歡迎的一種互動的資源分享網站,當中所分享的資源包羅萬有,包括有用的各類型訊息(電腦,旅遊,娛樂八掛等等),甚至是檔案分享(電影,電視,MP3音樂等),由於主題多數由讀者自已發佈,所以很多網絡討論區的話題十分廣泛,現時網絡上有很多流行的論壇甚至對社會民生構成一定的影響力,例如一個香港網友十分推祟的一個論壇-香港高登論壇(http://forum6.hkgolden.com/),最初就是電腦論譠,發展到成為現時香港年輕潮人的網上聚腳地.不但只能討論的話題廣泛,亦是所謂香港網絡次文化的發源地.其中例子包括之前香港無線星期日檔案中訪問的港男港女,其毒男,宅男等稱號,最初就是從高登論壇廣泛流傳的.甚至新聞最愛抄作的”反港女大聯盟”,”反毒男大聯盟”,”反靚模聯盟”等等非正式團體(可以只有一個會員,但分身成不同身份),就是以高登為根據地.這些論譠龍蛇混雜,有口不擇言的吹水男,也有使用電腦的高手(黑客,技術支援人員等).

一般的論壇可以讓任何人發言,但很多比較有規模的論壇都是採用會員制,如果用家要加入討論,必先要入會(多數都是免費的,也有收費諸如高級會員等身份),然後用積分制,即是你對網站的頁獻(一般都是你發帖POST的次數,或都發出資訊的珍貴程度等),會由付責或管理者給予一定的評分.這些積分可以化為其他特權,進入特定要高積分的區域或執行某些管理的權利(即所謂的權限),有時也有一些特別的項目,要用積分換取(如論壇金幣),甚至可以讓會員晉昇為較高級會員,使其他會員專重或羡慕(或妒忌).

由於論壇可以無止景的擴張,就好像一個大公司一樣,必然會出現管理上的難處,所以會員制也可以讓會員自行分組管理,例如在不同的話題版塊設定管理人(俗稱版主),這些管理人通常是較活躍的會員,而且多數是自願申請(有可能要競逐)該職位.這些管理人也多數是義務性質,只賺取在論壇內更大的權限和尊重.當然不同的論壇可以還設有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司職.

Ivan也在網誌內開設了至NET討論區,其用法和其它論壇大同小異.你可以開設一個新的討論話提,亦可以參與對特定題目的討論,也可以加入,成為至NET討論區的會員.
加入討論

做法十分簡單,首先仔只需要點擊上面的至net討論區的link,就可以進入討論區的頁面.

Click入適當的討論版塊(sub-forum),例如:著數優惠,入嚟睇睇



你可以在以建立的話題版塊內發言,例如假設你有電腦方面的問題想問Ivan,你可以點擊當中的題目(見圖)

在新的頁面中,點Reply,

然後就可以填寫你的名字,然後在下面Message的位字,寫下你的問題,

如果你不是會員,你要通過電腦驗證,以防有人攻擊我的討論區.做法很簡單,只需要按圖內的文字,重新打入方格內就可以.

完成再按Post Message就可.

開始新話題

另外,除了在已有的題目發言外,你亦可以點擊至Net討論區,

Click入適當的討論版塊(sub-forum)

點擊New Topic(如圖),加入一個全新的話題,

例如你想同Ivan討論電影

同樣填上名子,於Subject 內加入討論的主題,例如:歲月神偷好看嗎?

再在Message內寫上你的意見.這樣,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和回應你的留言,可以相互交流.

不是會員的朋友同之前一樣要通過電腦驗證,只需要按圖內的文字,重新打入方格內,再按Post Message.

成為討論區會員

如果想支持Ivan的討論區,又或者覺得每次要驗證太煩,可以加入成為會員,在任何一頁,右上角都有一個Register的link,按入.

順序按入你的名字,Email,建立一個password,再按你建立的Password,重新輸入到Confirm Password的一欄,再過通過電腦驗證,然後按Resgister即可.

當然,大家還記緊要經常回來看看Ivan或其他朋友可有對你回應啊.

在網誌的任何一頁,右上方的位置會顯示最近期的留言.
期望和大家能在討論區中經常見面啦.

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

電腦購置篇6:個人購買心得

除了以上主要硬件包括CPU,RAM和HDD的規格之外,如果是購買的是整部電腦,其余部件其實都是咸魚青菜各有所好的選擇而已.例如如果你喜歡打機或者喜歡看高清電影,你可以買一部較大的顯示器(Moniter)和一張好的顯示卡(Graphic Card,就出控制電腦畫面的裝置,價錢可以好貴,但很多主機版都有內置,所以如果不是有特別的要求,可以不太理會),甚至花多一點錢買部搭載Blu-ray碟機的電腦(Desktop和laptop也有) ,或要Touch Screen或支援3D的Moniter,就要看你的預算和實際的需要了.


至於另外一個常見的對買電腦的疑問,是知道選購電腦時(可以特別時購買Laptop)哪一個牌子比較好,這其實是一個頗難用三言二語就厘清的問題.其實比較有名氣的牌子的電腦(如Sony, HP, ASUS, ACER, MSI等),質量都有一定保證.但就以Laptop為例,因為各大牌子都有數不清的不同型號(Model),每種型號每個牌子都有其優劣之處,所以要視乎每一個獨立情形而定(有機會Ivan都會再為大家介紹一下其中一些有特色的型號).

不過,Ivan都可以分享一下一些買機的心得,就以PC laptop來說,如果價錢方面不是太大問題的話,可以選擇Sony或HP的機款,因為這兩大牌子在市場上是兩個最受歡迎的品牌,但價錢上可能較昂貴,尤其是Sony的機款.除了以上兩款,ASUS是一個不錯的選擇,這個台灣品牌的市場佔有率亦相當高,而且由於ASUS本身是以主機版起家,所以他們有技術上的優勢,知道配件當如何組合才能發揮最佳效果(所以對於自己砌機的朋友,選擇主機版十分重要,有機會再講).另外,MSI最初也是以主機版打入市場的.而ACER則是以顯示器起家,所以顯示屏幕較有優處,如果主要是打機或看電影,ACER也是個不俗之選.

另外,再送上一個小提示,一般laptop的保養期為一年(少部份為兩年),根據Ivan近年的經驗,這是個非官方的指標,暗示了該電腦的非官方可使用年齡,就即是通常一兩年之內,正常的使用情況下電腦應該一般沒有太大問題,之後機械情的問題就會開始出現,但情況各有不同.所以如果有兩年官方保養的電腦,在選購時就是一個額外的指引.你也可以向售賣商要求延長保用期,當然延長的保養期是要用錢購買的,而且多數不是原廠公司,而是由售賣商付責,但都是多了一重保障 (因為有時要修理Laptop,價錢有機會比購買新機還貴).

以上算是Ivan的個人小心得,不是萬靈丹,所以,要買電腦,Ivan建設最好還是必先要明白你要用電腦作何用途,選定一種電腦類型,定下一個可花的預算,再做一些市場調查(四處問問價錢與規格),看看規格相約的機,那一款較適合(可以是較便宜,或是有較多額外設置).

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

電腦購置篇5:記憶體

記憶裝置

由於電腦運算的結果,往往是下一個運算的初始數據,所以記憶對於電腦的運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環.但是電腦的記憶也分為短暫的,和長期的:

隨機存取記憶體RAM

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又稱為隨機存儲存器或者內存,一般簡稱為RAM,是電腦的記憶的一種.電腦閱讀記憶的方法有兩種,一種是順序閱讀,其次是隨機閱讀,故名思義,RAM屬於後者,可以用最短時間抓取到要用的數據.RAM同時是暫存的記憶,每次關機之後,數據就會消失,情況可以假設成公司的工作枱的枱面,如果我們工作後讓所有文件只堆放在枱頭,每晚都會有清潔工來清理,把枱面清理得干干淨淨,而所有之前的努力也白費了.所以所有工作都必須要存檔(save),稍後會再同大家講解.

而RAM的容量,像所有的容量一樣,會以字節(Byte)為單位,一個Byte就大概等於電腦儲存一個英文字母的容量大小,而RAM的數值越大,在同一時間能處理的工作就會多或可以處理越複雜的計算(就好像枱面面積越大,能做的工作也越多).時下電腦的RAM多為4GB(Gigabyte, 千兆字節),也有6GB和8GB的,主要視乎使用情況,一般的程式用4GB(其實2GB也夠用),現時的主機版多數用了平行RAM的技術,所以必須要兩條一樣的RAM才能增加其效果,所以4GB,通常是使用兩條2GB的RAM.而6GB和12GB(一般個人電影很少會用到)只能受惠於某些特別的主機版,此等主機版要同時插三條一樣的RAM所能增效.

除此之外,RAM存寫的速度也是另外一個關鍵.就是讀寫的速度.和CPU的時脈一樣,RAM的讀寫速度亦是以赫Hertz為單位(Byte為容量單位,Hertz為速度/頻率,以後大部份裝置都會遇到相同的量度).現時主流的RAM都是1333MHz,高階的就去到1600MHz.

其實,一般家用電腦1333MHz的RAM其實亦夠用,如果預算許可,建議用4GB的RAM,因為可以支援更多軟件,電腦的整體速度與穏定也會提昇(尤其是如果用Windows 7的話).

硬盤Hard Disk Drive


硬盤Hard Disk Drive,又簡稱為HDD,Hard Disk或Hard Drive,是市場上比較常用的長期記憶裝置,一個內置(Internal,就是放在主機內部的意思)的硬盤屬於電腦的主記憶體,是存取大部份電腦重要文件的地方,例如所有存檔的File,或是所有Install入電腦的程序,都要放在硬盤裡面.所以硬盤可以被假設成寫字枱的抽屜,在枱面完成工作後,可將數據放回抽屜,好好保存以免被拿走.當然,開始工作時也要從抽屜拿出工具(Program),又或者之前的工作資料(file)放入枱面才可.

和RAM一樣,硬盤的重要規格,亦是其容量與存取速度.

目前硬盤的容量有36GB、40GB、60GB、80GB、120GB、150GB、160GB、200GB、250GB、300GB、320GB、400GB、500GB、640GB、750GB、808GB、1TB、1.5TB、2TB、1P 等多種容量.但由於Windows(或其它Operation System)的存在與運作需要佔用一定硬盤的容量,而再加上大部份軟件程式都要先安裝入硬盤才能運作,所以硬盤的空間真的不能太少. 建議主記憶的容量最少也要在500GB以上,可以的話,就投資一個1TB的.當然,再大的也可以,但價錢可以會比較貴,現時1TB的內罝硬盤市價都是100澳元右左,不算太貴.

當然,如果內置記憶不夠用(下載得太多者一定不夠用,還可以有其它外置(external)記憶可以補夠.例如現時十分流行的可攜帶式硬盤(portable hard drive),外置硬盤(external hard drive),又或者USB快取記憶體,甚至DVD-ROM都可以作為副/輔助記憶.

除了容量,硬盤的轉速revolution speed也是一個關健.和RAM不同的是,RAM是隨機記憶,所以找尋數據是不需要按順序的,時間也較快.但硬盤是順序(sequential)的記憶,如果要找尋數據,就必要按特定的次序來尋找,如果運轉速度高,由HDD放進RAM或者倒轉由RAM回存HDD的程式與檔案都會更快,可以節省大量存送時間.時下主流的HDD多數為5400rpm(revolution per minutes)或7200rpm,5400rp傳送速度大概就是每秒50MB,至於7200rpm大概就是每秒70MB.其實之間的差價真的是幾十元,所以還是選高速的吧.

電腦購置篇4: CPU

主機的組成部份,除了Power Supply之外,大致可分為運作與記憶兩大部份.


邏輯運算

CPU


中央處理器(CPU),是藏身於主機版的細小裝置,但卻是電腦的大腦部份.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,現在我們用的CPU,一般都被稱作微處理器(microprocessor),這個發展用了工業化的生產流程,所以CPU能夠大量生產,大大減低了成本.CPU由兩個部份組成:

運算邏輯組合(ALU, Arithmetic Logic Unit)主要負責計算與邏輯思考的功能.

控制組合(CU, Control Unit)主職接收指令(commands),解讀指令,再向軟硬件發出執行程序的指令(commands),然後將過程與果的數據,回寫至記憶當中(可以視為電腦的內部輸入-處理-輸出的程序).,

電腦計算與思考的速度被稱為時脈頻率(Clock Rate),簡單來說,就是CPU 0與1之間轉換的速度(由於電腦硬件,包括CPU,只能理解電源開與關的切換,而一般都會用數字0與1代表,而這一般計算方式被稱作2進制BinaryNumberSystem),在CPU的情況下,一次01之間的轉換一般以赫Hertz(Hz)為單位.

以早前電腦為例,第一台IBM個人電腦的時脈是4.77兆赫 (MHz,MageHertz),即每秒約四百七十七萬之的轉換速度.而現時個人電腦CPU裡面的最高速度產品,是Intel Core i7 980x, 在Turbo boost的情況下時脈最高可達3.60GHz(千兆赫),亦即是可以轉換3億次以上).

但高時脈並不代表就是最好,因為時脈的頻率只是對應相同的生產線內之CPU之量度,對不同生產型號的CPU並不一定適用.

另外一個分别CPU優劣的因素,就是核心(Core)和執行緒(Threads)的多寡,時下市場的CPU多數是多核心和多執行緒的型號為主.所謂多核心,就是一個CPU晶片之內,有兩個或以上的核心.簡單來說,以往的電腦所使用的CPU是單核心(single core),所以每次只能處理一個程序,如要同時間處理數個程序,就可以會出現變慢又或死機的情況.如是者,多核心(multi-core)處理的好處,除了同時支援多個程序的進行外,還會使到電腦使用時更穩定.

現時用於個人電腦的CPU多為雙核(Dual-Core),再高級的可選四核(Quad-Core),至於六核(hexa-core)的極緻型(Extreme)CPU, Intel(CPU的最大生產商)只有一款型號和AMD(現時Intel唯一的對手,情況就像亞視之於無線)已經出了數款,但市價還是較貴(當然AMD的售價比一哥Intel的便宜多了).CPU之核心多為雙數,但AMD郤推出了三核心的CPU,原理只在四核心的CPU中,禁用(disable)了其中的一核.

就以雙核心的Intel core i3 530(Intel其中一款最新CPU型號)為例,這款CPU是最新Core i 系列的入門級(entry level)晶片, 其時脈為2.93GHz,亦即在任何情況下,雙核心(包括四個執行緒)可以在最高2.93GHz的時脈進行(換言之,可以同時以最高速度2.93GHz使用四個密集intensive的程序),價錢都是百三澳元.但相比之下高階的四核心core i7 860售價284澳元,但其一般時脈為2.8GHz,看似比平價的core i3還不濟,但其實所謂的一般時脈,指的是四個核心全開之下,最高的時脈頻率,但如果單一運行,core i7使用的turbo boost(就是單一運行時的加速)可以使其最大時脈去到3.46GHz的水平.

另一方面,Intel Core i 3/5/7系列為Intel CPU最近的生產線,主流市場除了用Core i 之機型之後,還充斥了不少使用較舊的Intel Core 2 Duo CPU的電腦.相比之下,就算是同場的規格(例如時脈與核心數一樣),Core i 系列的性能還是優勝很多.最簡單同樣是雙核,Core i支援4個執行緒(Threads),即是在最高Clock Speed 下,可同時執行四個程序,而大部份雙核的Core 2 Duo只能行2Threads.所以雖然Core i 的機種價錢較貴,但如果能付擔,長遠計還是值得的.

至於AMD的CPU,在同規格下價錢一般比Intel便宜, 如果預料比較緊的話,也是個不錯的選擇,但有說其穏定性不及Intel,這是肯定的,一分錢一分貨,但除非是比較高效的使用情況,否則一般用家都不會有太大問題.

以上的例子只供參考,並不是Ivan的推介,只是讓大家明白到時脈和多核心的實際情況.讓大家如果想買電腦,可以知道有甚麼數據可以參考.

其實一般家庭用電腦(只上網和看電影或打字),入門級的CPU已經夠用.另外,以上的數據是桌上型電腦的資料,如果手提電腦的CPU型號和功能有所不同,它們通常會在型號後用上英文字母M以作識別, 例如core i5-540M,而其功能也不得不作出犧牲.另外,因為要用在較細小的機身上, ,網上本現時用的Intel Atom CPU,多為單核,所以不適合密集地(intensively)使用.

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

電腦購置篇3:淺談主機內部

一般我們所看見的主機/處理裝置,其實裡面大有文章,因為主機其實主宰了整個運算與記憶的過程.所以對電腦內部有一定了解,對於大家購買電腦也有幫助.






上圖為大家打開了主機的內部,第一次接觸電腦內部的朋友,可以會覺得大複雜,但不要擔心,Ivan會為大家重點介紹.

主機的作用,包含了電腦的大腦與心臟的功能.由上至下由右至左,大看可以先看到電源供應器(power supply), 用作接收電源以供給電腦不同部份.

光碟機(CD-ROM drive)是額外的就是用作閱讀額外的只可閱讀記憶(ROM, Read Only Memory)的裝置.

散熱器Heat Sink和顯示卡Graphic card其實包含在主機版(或稱底版,Mother Board)的部份,主機版主要就是用作控制電腦各樣硬件的配合(稍後再講).Heat sink是用作主機版和CPU的散熱,Graphic Card就是用作處理影象的裝置.電腦的真正大腦(CPU, central processing unit)也連接在主機版裡上.

Hard Drive就是電腦的主要的長期記憶部份,所有電腦內的檔案和軟件都被記憶在裡面.

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

電腦購置篇2:認識主機與周邊設備

上一篇同大家介紹過不同的機型適合不同的需要,本篇再為各位朋友講解電腦的規格與特性,好讓大家對自己的需要加深了解.

電腦(Computer)其實就是精於計算(compute)的機器.當然,逐著電腦的發展,電腦可以做的運算已早超越單純的加減乘除算式.但總體來說,電腦的主要作用還是邏輯計算,所以電腦運算的速度決定了其優劣.

如果要電腦進行計算,使用者必先要提供足夠的數據讓電腦作運算之用,然後通過電腦精密的計算,再將所得之結果向使用者匯報.這樣的流程,一般可以稱為:輸入(input)-處理(process)-輸出(output)的過程.所以亦必雖有相應的硬件,去執行各程序.(見圖)


處理器Processing Device



就以一部桌面電腦為例,右邊黑色的長方型部份,就是用作處理數據的硬件,稱為主機(tower),是電腦的主要組成部份,亦是其主要用作邏輯計算的部份.主機的內部比較複雜 ,除了有中央處理器(central processing unit, 簡稱CPU)控制邏輯運作功能之外,還包含了記憶(memory),或稱為儲存(storage)的部份,例如RAM, ROM, hard disk等.主機作用就等於人的大腦,用以運算與記憶.

輸入裝置Input Device



滑鼠(mouse)與鍵盤(keyboard)是輸入裝置的基本配置,其作用是用以輸入數據(如數字,文字,指令等)給主機進行計算.其它的輸入裝置還包括scanner, web cam, game pad等等.

輸出裝罝Output Device



顯示器(moniter)與擴音器(speakers)是最基本的輸出裝置,用作輸出處理/計算後的數據(如聲音,影象等),其余的輸出裝置還包括printer,digital projector等.

在一般桌面電腦上,輸入與輸出裝置由於處於主機以外,並且容易更換,所以一般又稱為周邊裝置.但手提電腦由於大多采用一體化(All in One)設計,配置的硬件大多不能自行更換.不過無論那一類電腦,輸入-處理-輸出的基本配備必要齊全才能發揮作用.

桌面電腦的主機內部其實也能自行更換,但當然做法較為複習,所以一般都不建設初學者自己處理,最好交給專業電腦人員去代勞,否則可能會損壞電腦的其它部件,又或會令電腦不能正常運作,但周邊設置一般都容易從外部插入,而且一般都不會影響電腦的內部功能,只需要知道不同的插頭的運用(如USB port, VGA port, HDMI port等),自行組裝也不會有太大問題.

由於周邊裝置一般對電腦運作的影響不會太大,所以如果要購買電腦,主機/處理器的效能就成了整個購買過程的關鍵.

下篇再續

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

電腦購置篇1:認識電腦類型

對於電腦的初學者,或是有心想學習電腦之朋友,其中一個最關心的問題,相信就是如何能購買到一個好電腦.


想買一部好電腦,其實是一個頗為複雜的問題.因為單是何為好電腦,背後也有學問.


一部好電腦,可以是指價錢貴性能好的所謂高階(high end)電腦.也可以是指價錢經濟,但性價比價(value)較高的經濟型(economic model).


所以要買一部適合自己的電腦,比起單憑價錢高或單靠外型好來得更實際.所以在本篇,我希望先為大家介紹一下電腦應用的重點,好讓大家建立一定的概念,再考慮如何購買電腦.


電腦只不過是對精於計算的電子儀器的統稱,一般供個人或家庭使用的稱為個人電腦(personal computer或PC), 市面上對於一般個人電腦也有分,大致可分為三類:




1.桌上型(Desktop)電腦




桌上型電腦又稱為桌上電腦,是最基本亦是最經濟的電腦類型.桌上電腦的特色除了性價比一般都較低外,其另一大優點.是硬件一般可以獨立更換,對於公司或家用電腦等固定電腦位置的使用情況最適合.但桌上電腦的缺點是不能移動,而且一般的周邊設置(peripheral device),亦即是基本電腦以外的硬件,如電眼(web cam), 無線上網接收器(wireless internet adapter)等,一般都欠奉.而且大廠出有牌子的桌上電腦(例如Acer, Dell, Asus等)買小見小,而一般小電腦店舖所售賣的組合電腦,即所謂"砌機",質量比較參差,要對硬件配置特別小心.


所以桌上型電腦比較適合預算(budget)較小的初用者,又或對電腦較有認適的用家.






2.手提電腦(laptop/notebook)






手提電腦又稱為筆記型電腦或簡稱筆電,屬於可攜帶式電腦的一種,特點是將所有配置集中於一體,夠輕便及移動性強,以至用家可以將電腦攜帶於不同地點,而且有內置電池(二,三小時儲電,視乎機型),可以免插電使用.筆電的另一好處是周邊配套較為齊全,免除了要另外購置的麻煩.但筆電也有缺點:首先,性價比一般都低於桌上電腦,同樣的配置,筆電比桌上電腦至少貴二至三成;其次,筆電由於一般都使用原廠配件,所以除非送回原廠保養或維修,否則只要其中一個配件損壞,都有可能導致整部電腦不能運作;第三,就算有桌面電腦同樣的配件,由於機身所限,在使用速度上也打了折扣,或者在硬件的配置組合上,未能夠如桌上電腦般隨心.


總體來説,筆電比較適合預算較充裕的初用者.或者要流動使用電腦的人仕(例如工作上的需要).


3.上網本(netbook)


上網本是近期十分流行的個人電腦類型,其外型有如一部迷你筆電,上網本有其獨特的規格,一般都是指屏幕(screen)小於十吋,沒有配傋光碟機(cd-rom),及使用較低規格硬件等.上網本的最大特色,就是性價比極高,因為其價錢極平,一般都不會超過A$500,而且極為慳電,儲電池在免插的情況下可用數小時至十數小時(視乎機型與及使用軟件之功能耗用比率,又稱功耗率).另外,機體比較輕巧易於攜帶.由於種種特點,使之成為上班族的恩物.但其缺點就是因為規格所限,對於電腦的使用功能有著很大的限制,一般只能做簡單工作,諸如處理文件或觀看影片之類.其次就是由於要控制體積,只能用小於十吋的屏幕,大大影響觀感,長時間使用亦會使眼睛疲倦.而欠缺光碟機,亦令到用者只能用USB記憶體或下載之軟件,如果要用CD/DVD,就必須額外購買外置(external)的光碟機,增加成本.


上網本一般不建議作為主要電腦,所以首次買電腦的用家,又或要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仕,都不建議使用..上網本一般適合上班族,又或者長時間免插下使用電腦的人仕.


以上所介紹的都是市場上主要的個人電腦類型,當然還有其它的分類,例如Apple Mac機, 介乎桌上型與手提電腦之間的一體化電腦All-in-one computer,比一般桌上型慳電但規格較弱的 Nettop,又或者版塊電腦Tablet(如IPAD)等其他電腦類型(稍後會再向大家詳細介紹),但其大致原則都離不開以上三大機型.


所以,要決定購置何種電腦,就先要明白不同的電腦類型,配合不同的需要,購買電腦之前,要先了解自己對電腦用途的實際需要,再設立一個合適的預算,當然還要做足功課,比較各電腦的規格與性能(specification),錢所不會枉花.


至於如何更深入了解電腦的規格與性能,下一篇再同大家深入了解.

日復一日

在華人電台工作,由08年奧運第個有份參與主持的節目到現在,已經有兩年的時間.因為電台規模小,其實亦都給與我機會接解不同層面的工作,由主持節目到幕後的制作也要親力親為.甚至後來主持電腦節目,讓我晉身老師的行列,教授電腦技巧,工作量雖然不算太大,但所接解的工作層面還是廣的,所學習的技巧還是多的.

就在這短短兩年之間,日復一日的工作,當中最大的動力,其實是聽眾朋友們的鼓勵.而事實上,很多聽眾朋友們見到我的時候,都會跟我說:"你現在做得很好,真的進步了很多."意思大概就是我之前都不是做得很好(我通常都只能以謝謝同笑回應,但多數其實是苦笑).一方面我真的高興,因為知道我的努力終於有人認同.但另一方面上,我卻也蠻想擺脫之前那負面形象.因為人們好像總記住我之前的不濟.但話說回來,知道人們開始注意並認識自己的名字,其實也是一件開心事,所以我就不好說甚麼了.



聽眾朋友可能會好奇,想揭開電台工作的神秘面紗.經常有人問我,到底你每天都在那裡找話題? 其實這要看到底是在個甚麼樣的節目.如果是資訊為主的節目,當然要做好功課,找尋合適的資料,再加以甄選及整理.如果是清談節目就沒有那麼實在的資料可以準備,只有靠臨場的表現(廣東話曰"執生"也),當然我個人的理念認為也要依靠平時多看書並留意身邊的事與物,都可以豐富說話的內容,可以說是隨時都在準備狀態.



除了開咪的時間外,我的興趣其實也蠻多的,而且還在增加中.電影與電腦當然是我的個人喜好,但閱讀與寫作也是我的心頭之選,最近其實也開始嘗試攝影,但還是研究階段,所以結果恕我未能發表,可能遲一點吧.

Net仔Net女與電腦學習班其實讓我認識到好多朋友,我當然希望這些情誼可以傳續下去,所以我最後還是要下定缺心,整理好這一個部落格,讓我能夠繼續和大家談談心,說說科技.老實說,這個構思其實有了很久,但總是日復一日的推遲,但既然這個網絡空間已經打開了,我就會努力和大家於不同的空間相聚,如有任何問題與分享,都可以在這裡留言,還望不棄,請踴躍留言.謝謝.










.我要引用我要回應.